人们往往用西服革履来刻画一部分洒脱的风范
然而,由于强壮,我仍旧与西服革履绝缘日久了
惟有当我面临本人往日的像片时,我才会记起,本人的身体也已经羸弱过
生长的变换表示着自我认知的变化,生长的心物表示着本人精确的要害,生长的精力表示着本质创作的目标,生长的动作表示着思想培养聪慧的沸点
从甘南回来后,心里就一直存着这样一个梦想:攒上足够的钱,到远方去,只因那里有着绝妙的风景
后来,我就大学毕业了,回到家乡的小县城
在这个只有4万人口的小县城里,我是格格不入的
虽然我曾经在这里停留过1400多个日夜,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群,在感受到人们和平与友好的同时,我也深深地觉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疲惫
毕业时间不长,而我身上的锐气与朝气已经丧失殆尽
在上级跟前小心翼翼地说话,惟恐人家说咱书卷气太浓,年轻人不稳当;同事之间,也不敢像以前同学那般开诚布公云天雾地乱侃,担心人家说咱浮浅;就连看门的师傅,不管自己心里有事没事,高兴与否,出进都得陪着笑脸,生怕人家说这年轻人架子大……有一天我甚至偏激地想,干脆把这些人一个个得罪光算了,大家行同陌路,彼此少了客套和虚伪,不就清静多了! 然而,在越来越讲究人际关系的今天,我的这种想法无疑是幼稚的——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意味着个体的消亡! 这种想法的改变,是因了一件极小的事
某日早晨起来,因公事要出趟远门
收拾行囊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帮不知什么时候咧着张大嘴,里面的袜子清晰可见,便赶忙去找补鞋师傅
等他忙完时,一摸口袋,方知慌乱之中忘了带钱
知道生意人爱讲忌讳,大清早做了活,欠钱肯定不行!就赶忙给他赔笑脸,答应一会儿就取来还他
谁知老师傅不愠不怒,大大方方地说:几毛小钱,你不必太在意,赶快忙你的事去吧…… 坐在远行的汽车上,我一下子变得心如止水
我突然发现,美丽的风景其实到处都存在着
多少年来,我其实是在向往远方的同时,拒绝接受和进人身边的事物和心灵
事实上,身边的美好绝不亚于远方的美好,问题在于怎样面对
卞毓方:有人说温瑞安有明显的“小说散文化”,我认为古龙的小说也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
小说散文化造成力度,也给人以美感
我是1995年开始写散文的
我的成名作就是写北大的,名字是《煌煌上庠》,却有“散文小说化”的倾向
讲起“虚构”的问题,我以为散文就是可以虚构的
散文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庄子的《逍遥游》不都是虚构的吗?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它们是散文
我认为“虚构”不同于“造假”
偶然听到前辈说方言,猎奇之下会随着学两句,但进程香港中华总商会能被本人奇怪僻怪的发音给逗笑,有功夫连前辈都笑得听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