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花卉及人物肖像
它是艺僧们在高寒气候下,把各种颜色的石质矿物颜料,分别揉进酥油中,浸泡在冷水盆里然后用十指和几个竹片,就能塑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图案
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诸事如意,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酥油作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即有释迦牟尼本身的故事、历代嘉木祥塑像,又有佛教故事,楼亭殿阁,还有象征着藏汉民族团结的生动形象
更不乏各种山水花卉
其规模之大,神态之活,使人连声叫绝
能够与拉卜楞寺相提并论的,是座落在卓尼县城北约半公里的阿乃日扎大山神的怀腹中心,被称为安多古刹的禅定寺
这里头顶祥云缭绕,山下玉带缠腰,博览群峰,俯视洮水,真是弘扬佛法的灵光圣地
禅定寺始建于公元1254年,禅定寺比拉卜楞寺要早450多年,是甘南乃至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金未元初,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沟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喇嘛老桑八代密宗红教寺移建在现今寺址,命其弟子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于公元1295年建成
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以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一尊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至今珍藏
明永乐二年,明王朝封些地为卓尼土司之后,便开始了"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如独子,则身兼二职
使禅定寺成为卓尼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明朝景泰六年至天顺八年,大寺堪布仁钦龙布赴藏从师,通达了宗喀巴的显、密两宗教义后归里,将寺院改宗格鲁派
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阿旺臣来嘉措被康熙皇帝召见并封为"大国师",受僧纲爵,是洮州五僧纲三土司之一,并赐"禅定寺"匾额,从此卓尼大寺改称禅定寺,寺名亦沿用至今
想念的时候,无心做事
唉……生活却又由不得你停下脚步
每天日子都要过,每天都不能不做事,生命不知不觉中就又少了一天
岁月催人老哦!相思无用,而现实却仍是无奈
另外,她也牵挂儿子,担心孩子他爸照顾不周
看到坚仿佛有些苍老疲惫的身影,月的心仍会隐隐作痛
虽然儿子渐渐大了,已不再依赖于她了,但她仍担心他们的生活
她也不时检查询问孩子的作业,送孩子回家时,家中一切都仍维持着原样,看到他们盖的仍是她走时换下的被套,她便忍不住帮他们换洗干净……
是的,她舍不得她自己亲手布置、一手一脚辛苦建立起来的家,舍不得样样都熟悉的亲切的家!虽然诚及家人对她那么好,可在那个陌生的家中她由于聚少离多,她还没完全找到家的感觉
一有空她就想回来
她只好忍着妈妈的唠叨,住离儿子近一点的地方
她两头都放不下,唉……女人呵,就是心善容易心软
于是月甚至希望坚能找一个更适合他的妻子来代替她,找一个真心真意对孩子好也对他好的人来爱他们,她衷心的祝福他,希望他们的生活会过得更好……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往往不是预见新事物,而是在新事物出现之后,通过对新事物的认识掌握,积累自己的知识,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用以去认知更多的新事物
兰花市场的兴旺发达和起伏跌落、渐渐趋于平衡,应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的启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和亲历,认为有几点启示,值得每一个人和社会共同深思:
英国伟大的诗人弥尔顿在其著名的《复乐园》中写道:能够治理欲望,治理情绪者,乃为万王之王
又有一位不知名的诗人说过:谁能够真正统治自己的内心,谁就能够统治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
通过长期的静坐修炼,我基本上平息了自己生命中的“内乱”,获得了一片澄明、刚朗、独立、自在、安宁、秩序的新天地
我以为,只有这样的新天地,才能有本质上的真正的人生幸福,而这样的幸福要比古代的东方帝王享尽的人间世乐(实质上是各种感官刺激的满足)美满千万倍! 静坐完哔,我慢慢地走出了秋天的树林
当我从安静的郊外又一次回到车水马龙的市区,我看到那些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的行人是多么地可怜啊!━━他们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权势为了色相为了虚荣,他们被不分清红皂白,莫名其妙的欲能摆布着整日忙碌不休;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备受着内在欲火的煎熬和外在诱惑的折磨,像过去的我和我的过去一样盲动成一团混乱
而现在呢,我虽然与他们相比是幸福的,但由于长期的外在现象的刺激已在我的感觉系统,思维系统划下了深深的印痕,由于极不安份的生命潮水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加之生存本能的有力驱使,因而我已获得的幸福是十分脆弱的
但我坚住信,只要自己能够坚持静坐下去,直到坐而忘忧忘归忘我而把自己化入大自然中去━━成为大自然的有机性中的一个部分,就会实现人生的最高的幸福
咱们会依照法令规则规则,将境内搜集的用户部分消息保存在中华群众民主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