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说的,都说了,至于对错,愿听诸位散文高手大家斧正
我还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让我们的散文、散文版更多一些雄性的感觉,不要让散文显得这么阴盛阳衰
当然,写散文也可以有女中丈夫,是不是?
什么是念念不忘,究竟会变成回顾的一角
日志老是在翻看时,心有悸动
旧事不过在情绪懊丧时,本领表露优美
活在当下才是巧妙之举,翻开达观的情绪,把哀伤打包发往天南地北
春天你在长满花卉的地步里俳徊,夏季你享用穿堂风的拥抱,秋天你去闻山野野果的芳香,冬天你在漫天雪地里嬉闹
不为情困,不被情绕,往日的留住优美,忘怀已经留恋的困扰苦恼
站住的女子不简单摔倒
只有眼睛装满蓄意,填满娇媚,爱你的人城市为之心醉
人生里,我们每个人活得都不过是一种心态
心胸豁达、乐观、自在、洒脱,人生风雨如磐且又如何?心事重重、烟笼雾罩、迷途纷扰、俗利侵袭,人生风景如画亦能赏否?一念放下,万般皆自在
多美的境界呵!固然难以企及,但遥遥望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又抑或心里向往着,怀揣着一份美丽的心情,长途跋涉,一步一步靠近
这个过程,又该是多少人难以领略的幸福?
6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于三十年代作品和创作主题的社会有什么联系?这方面我经历,所以不能主观草论
但是就自己从甚少的作品和资料中了解到,“个性解放”和“女性解放”都是在三十年代文学艺术领域内作为主要社会题材来描写的
所以作者里面的李佩珠,既有“个性解放”,又有“女性解放”双重意义
她的个性,就是恋爱的自由选择;她的“女性”,就是有了参加社会上的政治活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言和行
不过通观李佩珠这一切的行动和思想过程,她的形象仍然并不一个成功
作者虽然在故事结尾处,给她安排了一个他人与个人,革命与个人的安危的考验选择,企图说明一个解放了的坚决的革命女性
其实,留在读者印象里的李佩珠,依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感情十分浓厚的小资女性
当然,我不否认处于矛盾重重的旧中国,小资分子的革命,会有一些演变过程,不排除作者如何描写和刻画这些小资分子(女性解放)的真实意义
但在这里,我有必要指出,作者创作这种题材,描写这些知识分子的性格,其创作思想不是积极的,不是进步的,没有向上和带有批判性的,反而取了和主人公(吴仁民)一味投机取巧的心理态度
可能有人在这里指责我,说我把作者的思想批判得太过分了,说我是在用今人的思想加强于过去人的历史观点
我不去反驳
不过我在想,鲁迅出在的不也是那个时代的么?鲁迅的写作思想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鲁迅过去说的话,写得一些文章,所作的远见到今天还有着深刻意义呢?就因为鲁迅的思想是批判的,方法是科学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革命,而政治上,则是积极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