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诚心来玩的,支持一切验证安全信誉随你考验
加不上微信就加QQ:675434346如果添加频繁就换一个加
上大学学文学史,并不知道《浮生六记》,可见沈复是文学史给遗忘的作家
中国的文学史,政治味太浓,像李渔呀写过《小窗幽记》的,都没有得到重视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沈复的热爱
自从第一次碰上它——好像是大学毕业两三年后的事,记得我都快结婚了——就一直陪在我的枕边
以后,我也会让它陪在我的枕边
我妻子有些不理解地说:你怎么就那么爱这本书?是的,我爱这本书
我的一生中,一见钟情又能终生相守的,恐怕只有它和我的妻子了
事实上,这些单词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互相发送,但是哪种软件不能准确地传达他们的思想如此有意义
就像我为朋友写一封信或明信片一样,这不是可以说出该行的说法
我是因为我想起了你,就是这样
即使我的话没有与想法有关的话,你也会知道我真的在我的信中写信给我
也许很难阅读,但请接受这个与特派团的问候语
最后的上海滩有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许文强与丁力重新控制了上海,那个不可一世的冯敬尧,曾经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已经了结
许文强与丁力在百乐门听着音乐,回想往事,不胜唏嘘
长贵前来报告说,公共租界来了两个外地人,占了地盘,不肯交费
丁力先是说,与他们谈谈,转而下令将他们踩平
许文强在一旁平静地看着,悠悠地说,冯敬尧一生做错了一件事,如果当初也像这样,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
故事似乎回到了开头,当年那两个稚嫩的年轻人一样不肯交费,冯敬尧却阴错阳差地放过了
他精明一生,也许这一开始便错了,他在无意之中,早就为自己铺下了不归之路
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不是自己决定的,都是早已安排好,只需自己粉墨登场,将戏演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
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8、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我不好酒
红酒,白酒,洋酒,啤酒,在男人们谈论酒的时侯,我经常会大叫起来:黄酒!说这话的时侯,我有一种“茴香豆有几种写法”的得意,虽然家里的加饭酒只是我用来烧红烧肉的,虽然我没有拿眼睛斜眄着他们,但我心里总有那么种复杂的优越感:知不知道除了这些胡乱倒进大小玻璃杯里狼吞虎咽着就完了的东西,还有一种黄酒,是要用锡壶温热了,浅浅斟来喝下
自出故乡,我少见人说及饮及黄酒
少年时,我以为世上只有一种酒,它叫老酒
是越中人家个个从小皆饮的
从城镇到乡村,家家皆备一只锡壶
打造不甚精美,色作青灰,拎在手里沉甸甸的,壶身镂刻花纹,可以用很多年
酒没有什么等次好劣之分,有客人来了,或者逢年过节时,主妇用一个锡壶放到煤炉上去烧开了,或者用小一些的茶壶也可以,再或者连壶放到滚热水里烫着,总之弄到它滚烫便好
有配套的小酒盅,大概一两见深,常见的是白底蓝花的瓷盅,各人面前放上一盅,慢慢喝着
黄酒虽温热,饮后性烈,断不能一口饮尽,也从未见人这样狂饮过
往往是,菜可以凉了,一壶酒温了又温,能“吃”上几个时辰
越中人家不叫饮酒,叫“吃酒”
吃到一桌子的菜都没有了,酒也就吃完了
作为副产品,春冬季节,人家厨房里皆备有一缸糟肉
可以吃到元宵开外,从鸡鸭到鱼到猪,无所不糟
弃之无用的糟粕,在越中厨房中延续了很多年的生命
也在越中人家的饭桌上就着酒被吃下去
越中人家个个自小饮酒,这是我至今不解的一奇
平时待客,小孩子面前不会有酒盅的
但是过年时,不分老幼,也不分能饮与否,各人面前一律有酒盅一只,只不过依着酒量有深浅而已
我是女流,又是小孩子,量便降了又降,每回饮的都是盅底
这也不知道是几时开始饮的了
也不知为何有这规矩
每年这么饮去,多少年来,总是积累了一些酒胆,起码见酒我不会晕厥
这样的后遗症是,我打小起,以为人人都须在过年时饮老酒,及稍长时看书,三杯两盏淡酒也好,东篱把酒也好,煮酒论英雄也好,以及屈原误递给婵娟暖身的那杯酒,我都一律认为是老酒
及至再稍长些,知道绍兴老酒最为有名,有极雅的名字,叫花雕,十八年酿成状元红,十八年藏为女儿红,此二者,皆越中人家最盛之事,十八年,从头算起,可谓漫漫,回首望去,不过匆匆,对饮者来说,却是一掠眼,已入肠中,是悲是喜,都无从说起
关于花雕,找到这样一段解释:花雕酒为绍兴旧俗娶媳用作礼物的酒品,酒潭较一般为大,酒身及封泥均绘花敷彩,有若花雕,故称「花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