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成都拥有100家A股上市公司:弥漫着烟火气,更散发着新鲜的创投气息战地黄花分外香
2023-06-14 10:48  浏览:34

每经记者:李娜 王海慜 李蕾 每经编辑:吴永久

行走于交错的道路,感受衍生的夜市文化,短暂告别白日钢筋水泥的喧嚣,成都的烟火气令人着迷、沉醉。在不少创客眼里,成都不仅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还散发着新鲜的创投气息。

12月6日,当公司董事长魏强在深交所敲钟时,意味着观想科技正式登陆创业板,而这也标志着成都A股上市公司数量成功突破100家大关。

2021年对成都而言,是资本市场上的丰收之年。截至12月10日,成都今年已有14家公司在A股成功上市交易,4家公司登陆港股,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来自IT桔子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融资事件共有150起,投融资热度位列全国TOP10城市。

三维度解构100家

一座城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意味着什么?

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之后,全国第10个上市公司数量过百城市,同时位居中西部第一。

而这仅仅是A股“成都军团”的一角。截至12月10日,成都在A股市场有100家上市公司,新三板市场有147家挂牌公司,港股市场有26家,美股市场有2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按上市板块划分,分别为主板57家,创业板30家,科创板12家,北交所1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有16家,科创板企业为中西部第一。成都的A股上市公司中,主板上市的公司占六成以上。

“成都A股上市公司尽管主要集中在主板,但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逐步增多,科技属性逐步增强。”民生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董事王璐向记者表示。

2021年以来,成都地区在A股成功上市14家企业,主要集中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具体为科创板上市公司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4家,北交所和主板分别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中5家为专精特新企业。

知名投行人士王骥跃也表示:“可以看到,在近五六年上市的成都辖区内公司里面科创类、新兴产业的公司数量较多,比如来自电子、医药等行业的公司数量比较多。这说明成都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融资实现了更进一步发展,这和成都的产业政策是分不开的,比如说成都先导、苑东生物和欧林生物均位于成都高新区。2017年起,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就连续四年跑出近20%的增长速度。成都高新区稳居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第四名,与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并列第一方阵。”王璐直言不讳地指出。

科技属性增强的同时,成都上市公司也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布局,既有行业大龙头企业,又有专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合成都上市公司的所属行业,截至2021年12月10日,成都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电气设备、公用事业、国防军工、医药生物和计算机行业,其行业合计市值分别为2745.10亿元、1330.63亿元、1276.59亿元、1276.53亿元和1074.37亿元。从上市公司家数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医药生物行业13家,国防军工行业13家,计算机行业10家。从上市公司家数和市值大小的匹配度来看,医药生物、国防军工和计算机行业较为匹配,成都地区的电气设备行业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与东方电气属于行业内排名较为领先的大市值企业,使得该行业以2家上市公司家数占据行业市值排名第一。

展开全文

“从今年A股上市的成都企业来看,既有市值达到300亿元的行业龙头极米科技,也有圣诺生物、天微电子等在细分领域非常有特点的中小市值公司,这十分符合成都‘包容’的文化特征,也充分证明了成都具有良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环境,产业布局日趋完善。”民生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执行董事朱炳辉说道。

建圈强链

从1993年成都首家A股上市公司出现,到2015年突破50家,成都用了23年。而从51家到100家,成都只用了6年时间,足见A股“成都军团”扩张的速度。

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加证明了成都具有非常良好的营商环境。

谈起环境,朱炳辉陷入了回忆:“我们服务的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都得到了成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到相关证明的开具,大到募投项目购买土地厂房,成都各级政府以及各园区管委会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服务企业的工作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近两年,民生证券也分别保荐了康华生物和圣诺生物两家成都的生物医药公司实现IPO。

在朱炳辉看来,产业政策方面,成都构建的“5+5+1”产业体系非常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成都市政府2020年制订了《支持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将产业政策和企业上市结合到一处,从基础设施配套、高端人才引进、产融服务协同等多个维度保障产业政策落到实处。

“民生证券在为成都地区的拟上市公司服务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特点,成都正在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投资基金、中介服务机构和领军人才作用,建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多家企业密集上市的背后,是成都不断完善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民生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董事王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对成都这几年营商环境变化的感受。

事实上,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正从传统的要素、资源、政策优势,转变为依托产业生态圈的综合环境优势。今年以来,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成立,成为了成都首个全品类的金融业联合组织。该组织覆盖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证券基金业公司及行业协会等不同金融领域的会员单位。务实且高效的服务,让联合会成立短短数月,就在成都产业生态圈引起巨大反响。

国金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就后备企业来看,成都地区实体企业众多,其中不乏一些小微企业。通过创新的资产证券化工具、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证券公司能够引领各方机构进行共同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为产业链条长尾端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实体企业打开广阔的供应链金融市场。

近年来,成都聚焦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不断完善“PI-IP-孵化-成长-IPO-世界级(种子)企业”全生命周期企业梯度培育服务机制,全力打造“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体系,建立企业培育、评价和服务体系,加速培育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从2019年出台的《成都市营商环境政策制定工作方案1.0》到2021年的《营商环境政策制定工作方案4.0》,成都市政府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因此,从产业政策及营商环境方面来看,成都企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前景。

新鲜的创投气息

创业是个生态。当成都对创新、创业展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头部机构和明星企业开始奔向这里集聚。

来自IT桔子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融资事件共有150起,投融资热度位列全国TOP10城市。成都不仅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还是散发着新鲜创投气息的城市。

作为国内知名的CVC(战略投资者)机构,联想创投很早就在成都进行布局。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成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目前是中国西部世界500强落户最多的城市,同时具备一些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娱产业,其中不乏科创板上市公司,这也吸引了很多高新企业;其次,从投资环境来看,成都政策十分优惠,创业成本相较于北上广深也更低;此外,因为有优秀的高校,成都还具备非常丰富的人才基础。”

“在成都布局项目时,联想创投也会结合本土优势来挖掘项目,比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科技中的军工行业等成都本身的优势领域。目前,联想创投的被投企业中有一些总部就设在成都,例如成都链安、恒图科技等;另外一些被投企业如旷视、沐曦半导体、当红齐天、钛深等AI、半导体企业也纷纷在成都建立子公司或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王光熙说道。

另一位在成都有基金落地的知名机构合伙人则表示,电子信息毫无疑问是成都的一大优势产业;其次,由于高校云集,成都在软件行业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除此之外,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成都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着深厚积累。他透露,该机构近年在成都投出的近10家公司发展势头都非常喜人,也给了团队在成都本地继续找到好项目的信心。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成都区域经济的活力持续增强,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它们构成了成都后备上市企业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很多都具有“重人才、重研发、轻资产”的特点,优势在于决策效率高、转型速度快、善于把握市场机遇。

目前,成都地区拟IPO企业中,处于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的企业31家,已受理和问询阶段的企业10家,已通过发审委或上市委企业5家,报送证监会6家,处于证监会注册阶段1家。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则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成都的项目质量、创业者素质、政府服务意识等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部分城市在基金落地时会有返投比例的要求,但陈玮表示,成都市政府出资市场化基金LP的要求并不行政化,“没有刻意提出一定要返投多少”,相反非常灵活、尊重市场意见。他坦言,成都的环境硬件、宜居、创业成本低是几个非常大的优势。“这对创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再加上整个环境、气候都比较宜居,所以我觉得真的还挺好。”

友好生态的形成,会让更多的企业嗅到机遇。兴业证券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兴业证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成都市场,并积极开拓当地市场,拟筹建属地化团队服务当地实体经济。未来将继续加大对成都地区的投入,帮助成都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当生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经济生态就会最大程度克服过去“单打独斗”的状态,协同互补和互利成长,形成一种更为结实且牢固的“共生”关系,从而打造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