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2880元的理财课,让我成了“双亏”青年爱情是个什么东西
2023-07-06 00:37  浏览:3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人物观“,作者: 未未 程怡,编辑:江岳,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DT财经统计过一组数据:40岁以下的投资者中,95后对基金的收益率预期最高,承受能力最差。

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

2021年,我先是花2880元在短视频平台购买了“财商课”,听完几节,觉得自己能力可以了,一头冲进基金圈。结果一年下来,在基金亏掉的钱,都够我再买一次“财商课”了。

先亏学费,再亏基金,“双亏”青年的人设,就这样被我牢牢立住了。

DT财经统计过一组数据:40岁以下的投资者中,95后对基金的收益率预期最高,承受能力最差。

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

2021年,我先是花2880元在短视频平台购买了“财商课”,听完几节,觉得自己能力可以了,一头冲进基金圈。结果一年下来,在基金亏掉的钱,都够我再买一次“财商课”了。

先亏学费,再亏基金,“双亏”青年的人设,就这样被我牢牢立住了。

01“睡后收入”

01“睡后收入”

2021年春天,我买了一门价值 2880元 的理财课。

那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周末下午。四点,我坐在桌子旁,缓慢而坚定地按下了六位数的花呗支付密码。接下来的12个月里,我每个月要还250元左右。

这是除了房租之外,一年内我的最大单笔支出。

展开全文

付完款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自己靠“睡后收入”躺赢的璀璨未来。“睡后收入”,这是我从理财短视频里新学会的时髦词汇。

我还记得算法推过来的第一条理财短视频:

一个女孩,脚踩细高跟、手提香奈儿,一边涂口红,一边冲镜头走了过来——上一次我看到有人这样走路,还是《小时代》里随时准备继承家业的顾里。

另外一个女孩,背着帆布包匆匆赶地铁,为了能按时打卡一路狂奔。那局促的样子怎么说呢,哎就跟每天我去上班时候一个样。

旁白不失时机地响起了:她们都是大学刚毕业,领着6000块的工资,为什么一个还在紧巴巴地过日子,一个已经靠自己实现了财富自由?她们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定期理财。

话音还没落,理财课的购买链接就弹了出来。

我冷笑了一下,迅速把视频划走了。这么粗制滥造的内容,就想制造焦虑“骗”我花钱?我的钱是那么容易挣到的吗?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理智的反消费主义者,从小具备了精打细算的技能。高中住校时,每周三,我就开始在宿舍里“放债”,因为她们都提前把生活费花光了,而我从来不会。每周日晚上则是我的收款日,回家过完周末的室友们,会如数把钱还上。

“我没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因为我知道你这么抠门,一定有钱。”这是大家和我借钱时的开场白。

多年以来,我的人设在朋友圈屹立不倒,就连办公室同事在冲动消费拼单时,不仅不会想起我,还得避免被我知道,因为一定会受到我的嘲笑。

但理财短视频的魔力超出了我的预期。当算法越来越频繁地向我推荐这类视频,“睡后收入”这个词,像扎根一样钻进了我的大脑里,慢慢地,它的场景越来越清晰:我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银行卡的数字在不断往上跳。

最终决定下单理财课程时,我已经抱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这课我得上,这钱我得花。花了就是赚了啊。

事后想来,“花了就是赚了”,这是多么明显的“韭菜”特征。

02转手

02转手

我是一根时代的韭菜。

从2020年开始,短视频平台开始发力知识领域。这是官方说法。在我看来,就是瞄准了年轻人的焦虑。通过短视频内容的学习,实现能力或者收入的增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梦想。

焦虑从来都是流量的发动机。

到2021年,一批头部知识类短视频的粉丝量已经突破千万。一份《2021职场人斜杠指南》统计,快手泛知识类作者增速达到59%,其中95万以上的用户曾为知识类内容付费。

我猜想,其中付费意愿最高的,应该就是理财课程了。2020年的基金大热,唤醒了很多年轻人的理财意识——也养成了一片绿汪汪的韭菜地。

日益精准的大数据和算法,源源不断为“韭菜地”输送着肥料。我后来复盘了自己是如何被拖入其中的:

第一步,被各类鼓吹“睡后收入”的短视频洗脑,重建认知。正如那句,谎言重复1000遍也就变成了真理。躺着赚钱的白日梦,听了100遍后,我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第二步,被“0元试听课”这样的钩子产品吸引,初尝甜头。

我还记得,正在我摇摆犹豫时,系统推来了“阿文老师的0元试听课”。刚困就给递枕头啊,我一边感叹互联网算法的强大,一边点开了视频。

带着黑框眼镜、身穿蓝色西服的阿文老师一脸真诚地介绍,他的课程里,既有理论,比如在全球放水货币贬值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理财实现资产增值,又有实战技巧,比如,如何计算商家促销到底是不是真便宜。

我看完了整条广告。这个动作显然被算法精准捕捉,此后几天,我都收到了他更新的视频。

一周后,我主动联系了他们的工作人员,进入到课程群。这是为期6天的免费课程,主要讲投资理念,比如不能贪婪,要做时间的朋友,像猎人一样,找准机会。

比语言更令我心动的是他们的“克制”。

他们只讲理念,不推荐任何股票和基金。这让我感觉比较靠谱,不像那些推荐股票的“杀猪群”。但那次上完免费课之后,我还是没有买课,原因很简单:2880元的学费,对我来说,太贵了。

第三步,“冷静期”之后,最终入场。

2021年4月,一位叫“梁院长”的老师开始频频出现在我的短视频列表里。他戴着与阿文老师蕾丝的黑框眼镜,用无比专业的话术分享商业知识,连分析奶茶买大杯还是中杯更合适,都能用到锚定经济学原理。

根据梁院长的自我介绍,他是MBA工程学士和商学硕士,是纽约华尔街的在华顾问,曾在美国从事国际市场投资。当时正值美股上涨,我心动了,又一次,我扫了那个二维码,进入到梁院长的理财课程群。

几天的免费课程后,梁院长开始推荐 2880 元的理财基础课。课程来自启牛商学院,这是一家专业的财商教育公司,课程有效期一年。

后来我才想起来,阿文老师当时推荐的也是这家商学院。

也就是说,我奔着这些老师的专业度而来,最终,却只是被当成流量,转手卖给了财商教育公司。

但在当时,我毫无感知。4月23日,一个适合“播种”韭菜的日子,理财课群里的班主任加了我的微信,说是想了解学习情况,还反复提醒我,投资有风险,下手需谨慎。

那天,我们畅谈了一个多小时,班主任告诉我,启牛商学院已经深耕在线教育多年,马上就要上市。这让我的信任阀值进一步提高。

攻破我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是明星代言:《武林外传》里老邢的扮演者范明,推荐过他们的课程,演员陆毅还是他们的首席体验官。我一想,陆毅人设总是一身正气,范明也总演军人角色,比那些爱塌房的流量明星靠谱多了。

我放心了,特别放心。用花呗支付时,我告诉自己:这是一场价值投资。

03“我变强了”

03“我变强了”

后来我查过,我报名的启牛商学院,是一家叫“尔湾科技”的公司出品的。这家公司在2021年连续完成了D轮和E轮两轮融资,其中E轮的领投方,还是新东方产业基金。

现在,因为财商培训和在线教育赛道监管从严,尔湾和新东方都有点“凉”。沦为炮灰的,还有我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付费训练营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学习氛围。

微信群里有一百多人,第一天,大家都很活跃,不断在群里发文字提问题:

有人问学完学费能不能赚回来,有人问付费课会不会太贵,班主任一一解答,反复强调:只要跟着老师认真学,赚回学费只是起点。

我也很努力。每天设好开课学习的闹钟,偶尔还凡尔赛地跟同事抱怨:“哎我今天不能加班,晚上要回去上课。”以彰显我的上进。

但其实我经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我没告诉她。

很快,除了学费之外,支持我学习热情的另一个刺激因素出现了:打新债。

课程开始没多久,我开始跟着老师打新债。只要中签,投入1000块钱本金,能够赚到几百块。而且新债是T+0机制,上午买,下午就能卖出。这样的投资回报率让我更加坚定:果然还是得多学习,学多了赚钱就容易了。

打新债之后是定投。

根据老师的说法,定投是极具性价比的投资方式,跌的时候多买入,涨的时候收益增加,适合长期持有。

如果是今天,我一定会问问:老师,长期持有是多长?但当时,我只顾着一边点头一边疯狂记笔记。毕竟,听完课还得写作业呢。

学到今年7月,我已经觉得自己变“强”了,可以在二级市场试试水了。

7月30日,我从卡里取出10000块,买了中欧医疗。因为理财课老师说:买基金一定要投资自己长期看好的行业,做价值投资,当时间的朋友。

我想了想,什么行业最坚挺呢,那必须是教育和医疗啊。鉴于教育行业当时已经开始“变天”,我决定all in医疗。

当天,我以3.74块的价格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定投,并设置了每周定投200块。

8月30日,中欧医疗跌到了3.26块,但我完全不慌,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按照老师说的,这可是上车的好机会。秉持着和时间交朋友的信念,他跌他的,我买我的,时不时还要和身边人交流心得,什么大盘小盘、场内场外、债券基金、指数基金,这些在理财课上学会的新词,成了我的口头禅,抓住机会就和身边人“科普”。

等到2021年12月,我的中欧医疗已经跌了2000多块,差不多是我的理财课学费。

04亏了亏了

04亏了亏了

赔完学费之后,我的视野里,终于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指向“我是韭菜”的信息。

很多韭菜在离场。

2022年1月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相比2019年,2020年的30岁以下基金投资者占比下降,仅有27.7%,而60后、70后占比上升。

1月10日,新浪财经报道这则报告后,微博评论点赞第一条的是:年轻人亏不动了。

年轻人的基金信仰集中破灭,基圈里稳扎稳打的还得是中年人,这事儿在我家体现得淋漓尽致。

几个月前,我妈给我打电话,宣布她开了证券账户,也开始买基金了。

我问她买的是什么?她不知道,那哪个板块呢?她不知道,对应的基金经理是谁?她还是不知道。唯一确定的信息只有一条:对接人是朋友的女儿。

这样的“一问三不知”让我的自信指数瞬间爆表,我开始教育她:“你这不行啊,你得研究行业趋势,投资自己信任的板块。”我妈倒是态度很好,连连表示:没错没错,下次我多问问。

有了我妈这个“差生”垫底,我上理财课更有劲头了,不仅积极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在群里向老师提问题。比如场外场内基金的不同时间节点,A股、港股和美股投资风格,北交所未来的走向。

现在看看这些问题,鸡肋得我都替自己尴尬。但当时,老师在群里一本正经地在我解释,解释完其实我也没太搞懂,然后又一知半解地,跑去给我妈“再教育”。

怀揣着为家庭负责的使命感,我还添加了我妈朋友的女儿,一位专业证券从业者。交流中,我自信表达见解,比如她应该给我妈买中概股,对方总是沉默——现在看来,那是一种礼貌。

“她还是太保守了,中国可能脱离互联网吗?这个时候可是抄底的好时候啊。”某天上完课,我在电话里和妈说。我妈表示认同。但幸好,她在行动上选择了信任别人家女儿。

等到冬天,我闭麦了,原因是我好像没钱继续定投了。等到冬天,我看了一眼,我和我妈的账户,投资收益率都是接近30%,只不过人家的是红的,我的是绿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停止定投。只要不下场,我就不会输。这是我最后的倔强。

直到前几天,同事群里发了一个广发证券关于稳增长政策的分析:

“房地产是经济体的大儿子,科技创新是经济体的二儿子,新能源是经济体的小儿子,消费时经济体的女儿,医药是经济体的女婿。”最后的结论是:都是亲生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差异。

我认真读了两遍,抬起头来困惑发问,女婿应该不是亲生的吧?我开始意识到,中欧医疗可能短期内都没戏了。

那天,我把我从报课到买基金的故事讲给了同事,其中一位同事听完,问我要来了账号和密码,也去听了两节课。她也困惑了:“这不就是百度百科的整合吗,也能卖钱?”

我心虚回应,还有人花6000块报进阶课呢。

但从那以后,当我拒绝和她拼单网购,宣称自己是反消费主义者,她就会说:买财商课之前你是的。但现在你不是了。你只是一枚被割了韭菜的“双亏青年”。

在时间的朋友出现之前,恐怕我都无法反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