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历史罕见!自购潮凶猛:31家公募出手,自购超18亿画沙的歌词
2023-07-16 10:55  浏览:27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2022年开年市场震荡大跌,在这一关键时刻,基金公司集体“出手”――掀起了大额自购活动,用真金白金体现出对后市的信心。

中国基金报记者根据基金公告不完全统计显示,自1月27日以来两周时间左右,已有31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合计金额已经超过18亿元。后续可能还有基金公司加入这一行列,数据可能还会增长。

这是历史上一波较为猛烈的“自购潮”,若算是今年以来全部的基金自购行为,今年以来基金自购金额已经超过23亿元。与此同时,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多因素引发了今年市场震荡行业,但是长期中国经济稳健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变,市场大跌正孕育着“布局机遇”。

两周超30家公司宣布自购

虎年春节前后,基金行业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一,正是多家公募巨头和基金经理出巨资自购旗下基金,公募基金自购潮涌现。

在春节前,1月27日就有易方达、广发、汇添富、富国、南方、嘉实等巨头宣布自购,引发全行业自发自购,春节之后更是陆续有鹏华、中银、长城等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在宣布之后,不少基金公司表示,愿意和投资者共同面对市场波动,坚持长期投资。

中国基金报记者根据目前公告不完全统计显示,在春节前后大概两周时间内,发力自购的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达到31家,自购总金额为18.7亿元,平均单家基金公司自购金额超过6000万元。

从基金自购的情况看,汇添富基金自购金额最多,达到2亿元,暂列行业第一,而汇添富自购方向是MSCI中国A50ETF;睿远、易方达、工银瑞信、中银基金都超过了1个亿,自购金额位居行业前列。博时、广发、招商、华商基金都是自购8000万元,也居于行业靠前位置。

从持有期限看,睿远基金承诺锁定期最久,表示持有时间不少于3年,其中固有资金申购部分持有时间不少于5年。另外,南方、中欧、前海开源基金承诺持有期限均不少于3年,其他多数公司则选择至少持有1年。

展开全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自购对象主要是偏股混合型基金,不少基金公司还宣布自购对象。如中银基金宣布,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充满信心,近期已运用固有资金投资于旗下权益类基金总计1亿元,主要布局了中银新财富灵活配置混合、中银民丰回报混合、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中银高质量发展机遇混合。

华商基金也宣布,自1月28日起30个交易日内以固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公募基金,合计出资将不低于8000万元申购华商新趋势优选、华商研究精选、华商万众创新、华商智能生活、华商新常态、华商改革创新、华商新量化、华商稳健双利。长城基金也宣布,以不低于2000万元固有资金申购长城基金旗下长城量化小盘股票、长城智能产业、长城环保等基金。

此外,不少基金公司表示,秉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鼓励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以及全体员工积极申购/认购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并长期持有。

今年以来自购超23亿

创出历史小高潮

最近两周自购达到18.7亿元,若叠加今年年初5.15亿元的自购金额,今年以来自购总金额超过23亿元,属于历史上较为猛烈的“自购潮”。

不仅如此,不少基金经理也参与了此次自购行为。如2月11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称,南方新兴产业混合的拟任基金经理罗安安出资100万元认购南方新兴产业混合基金;南方宝裕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孙鲁闽出资100万元认购南方宝裕混合基金。

而从今年以来,李晓星、陆彬、国晓雯、杜猛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及所在公司投研团队、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等纷纷自掏腰包认购公司旗下新发基金。

从历史情况看,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去自购,彰显投资信心,给市场传递出看好后市的信号。

从基金行业历史来看,出现两次力度较大的“自购潮”,一次是2015年6月份大跌之后,管理层和各路机构均积极出招,基金公司也参与其中,当时7月初合计有62家基金公司动用22.32亿元申购或者认购自家偏股型基金。

另一次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当时2月底3月初有41家基金公司集体行动,申购自家权益基金,合计自购资金量达到26亿元。

对比来看,此次自购的量级也差不多,属于历史上较为猛烈的“自购潮”。业内人士表示,开年以来市场持续调整和投资者情绪低迷是本轮自购潮的大背景。在新基金发行不达预期时,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希望通过自购的方式来彰显对市场及自身投管能力的信心,以给投资者传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情绪。

不过,自购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但这仅仅是基金管理人的态度和意愿,不能代表其投管能力的好坏。

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从历史来看,基金公司自购规模峰值多数发生在A股下跌区间,近年来自购基金类型转向股票型基金。2021 年四季度,基金公司净申购季度规模达到11.58 亿元,突破历史新高。此外,自2015 年以来,基金公司净自购规模(股票型+混合型)阶段性峰值发生在2015 年三季度、2018 年一季度、2020 年一季度及2021 年一季度,与A股下跌区间相对应。

投资者应当把“自购”当成一种独立行为来看待,不能作为购买基金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在选择产品上还是要遵循自身的投资逻辑,多方面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管能力。

公募基金看好“跌出来的机会”

多家公募机构及人士表示,在“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政策底”已经明确,“情绪底”有望加速到来,投资者不妨关注近期“跌出来的投资机会”。

信达澳银此前表示,近期的调整是市场短期非理性情绪的集中宣泄,预计今年A股市场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延续震荡态势,应积极把握结构性的投资机会。我们始终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投资机遇,市场波折中往往孕育着投资机遇,我们应积极拥抱A股优秀上市企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此外,对待2022年的投资,信达澳银表示,需要进一步专注细分行业挖掘,无需对市场整体过度担忧,应珍惜2800点以下的创业板及3400点以下的上证指数,前期跌幅较深的行业具备短期反弹内在动力,建议耐心持有。在投资布局上,可关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交运、旅游、养殖、地产链等超跌行业;二是“碳中和”领域的绿电、新能源、风电、光伏等赛道,这些板块的长期发展逻辑没有改变;三是环保、建筑等逆周期板块,其业绩增长确定性将会在今年有更为充分的体现。

此前景顺长城投研团队表示,市场经历近期大幅回调后,目前A股性价比已明显改善,结构性高估值问题也有所缓解,市场在估值层面有望逐步获得支撑。在政策相对友好背景下,投资者无需过度悲观,市场短期急速回调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布局时点。方向上,短期“稳增长”风格或将持续,伴随着经济数据企稳、政策细则持续出台,相关的板块可能仍然会有阶段性超额收益,而成长风格回调后也可关注部分优质个股被错杀或低位布局的投资机会。

还有一位投资总监表示,市场经过调整后,对未来不悲观,因为目前赛道标的调整已基本完成,泡沫已很小;同时,过去2-3年也属于结构性牛市,还有很多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而且,虽然全球面临流动性收紧的局面,但我国央行此前的政策更具前瞻性,货币政策还有宽松的空间,是相对有利的。

此外,另一位投资人士认为,基于国内流动性相对2021年有所好转和国内经济基本面相对全球来讲更为健康、也更有潜力,这两个条件会使得市场整体在资金端保持流入的状态,因此全年来看国内市场在估值端继续收缩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全年来看业绩增速依然会成为市场的最强线索;所以对于2022年的市场,机会依然是大于风险的。

编辑:乔伊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