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首只主板新股何时诞生?业内估计最快3月上市
“注意:沪深主板今日实行注册制,下单规则有了大变动。对于盘中报价,下单不能超过基准价格的上下2%,超过2%申报价格的下单,交易系统自动判断为废单。”2月20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多家券商的从业人士纷纷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沪深主板的注册制交易新规将从当天开始实施,请投资者留意。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并表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沪深交易所等机构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不过记者注意到,在沪深交易所上周五发布的通知中均指出,新修订的《交易规则》自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发行的首只主板股票上市首日起施行。
有投行人士估计,按照注册制发行的首只主板新股最快可能在今年3月上市。但也有投行人士认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主板交易新规昨日实施?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并表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沪深交易所等机构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其中有一些关于主板交易规则的改动引起了市场的不少关注。
例如根据上交所新修订的《交易规则》,未来沪市主板个股在连续竞价阶段的限价申报将实施和科创板类似的“价格笼子”,即:“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和买入基准价格以上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的孰高值;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卖出基准价格的98%和卖出基准价格以下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的孰低值。”深交所新修订的《交易规则》也有相关规定。
20日上午,有多家券商的从业人士纷纷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沪深主板的注册制交易新规将从当天开始实施,尤其强调了有关主板“价格笼子”的交易变化。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记者注意到,在沪深交易所上周五发布的通知中均指出,新修订的《交易规则》自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发行的首只主板股票上市首日起施行。
此外,沪深交易所官网发布的相关《答记者问》也对此进行了强调。上周五,上交所官网在答记者问中指出,《交易规则》《主板股票监控细则》和《科创板股票监控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实施办法(试行)》等5部交易组织与管理类规则,自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发行的首只主板股票上市首日起施行。
而根据新股发行安排,20日显然不是首只注册制下主板股票上市首日,全天只有一只创业板新股上市,今明天也都没有主板新股上市。
事实上,20日盘中,记者曾以超出“价格笼子”的价格对某沪市主板个股进行了买入申报,系统显示申报成功,并没有形成废单。
据了解,有券商人士在得知20日早上发布的上述朋友圈信息有误后,已经予以撤回。
不过20日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还是有一些券商营业部人士对主板交易新规是否在当天实施不太确定。
某券商网金部负责人20日向记者指出,新的交易规则还没有实施,一些券商人士在朋友圈发布的错误信息容易误导投资者。另外,他表示,有关沪深主板“价格笼子”的相关系统改造目前还在进行中。
首只注册制主板新股是谁
那么,A股市场何时将真正迎来首只注册制下的主板新股呢?
随着全面注册制相关制度的落地,关于主板受理申请具体时间,沪深交易所已经在上周五的通知中予以了明确。
上交所指出,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本所接收中国证监会沪市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本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深交所表示,将于2023年2月20日至3月3日,接收证监会深市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2023年3月4日起,深交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也就是说,从20日开始,原来在证监会排队的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将平移至沪深交易所。而首只注册制下的主板新股,将很有可能从这些平移至交易所的在审主板企业中诞生。
对于接下来首只注册制主板新股可能的上市时间,某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这要看交易所整体工作的推进进度。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时候,在审创业板企业从整体平移到2020年8月24日首批18家上市,期间花了2个多月时间,估计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从平移至交易所审核到上市可能也要2个月左右。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6月12日,证监会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6月15日起,深交所开始受理创业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2020年8月24日,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正式上市。
而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则认为,首只注册制下主板新股的诞生过程应该不用这么久,“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刚落地的时候已经是6月份了,IPO企业要更新财报,但审计工作尚未开始。而现在这个时点,虽然也要更新年报,但已经都审完了,所以应该不用两个月时间,3月就会有注册制下的主板新股发行。”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截至今年2月9日,除去已经过会的企业,主板在审企业数量达267家,其中沪市主板159家、深市主板108家。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华兴源创:融资净买入8.79万元,融资余额8945.31万元(02-20)华兴源创融资融券信息显示,2023年2月20日融资净买入8.79万元;融资余额8945.31万元,较前一日增加0.1%。
融资方面,当日融资买入286.73万元,融资偿还277.94万元,融资净买入8.79万元。融券方面,融券卖出7316股,融券偿还4676股,融券余量2.28万股,融券余额77.39万元。融资融券余额合计9022.71万元。
华兴源创融资融券交易明细(02-20)
华兴源创历史融资融券数据一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补贴退场,新能源汽车如何“续航”?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持续加快汽车产业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换的步伐,去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70万辆,约占全国1/10。图为近日在柳州汽车城雒容汽车物流基地,柳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通过火车发运销售。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日前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义新区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搭建厂房的网架。据悉,金义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着眼新能源汽车等项目落地新区,打造长三角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新能源产业链。朱 翚摄(人民视觉)
2022年12月31日,持续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以下简称“国补”)政策终止。
补贴退场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如何继续发展?众多车企有哪些应对措施?新的消费支持政策怎样做好衔接?近日,本报记者对此作了采访。
助力新能源车“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
相对燃油车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享受财政补贴。
为何要给新能源汽车“吃小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产品续航能力弱、实际用途窄、车型种类单一等问题,消费者认可度不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强,亟需通过政策激励首先解决“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的问题。
国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该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补助。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购置补贴政策做了进一步明确。
2018年后,国补政策进入调整期,新能源乘用车续航里程补贴“门槛”持续上升,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发展。一方面,低续航能力的新能源乘用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对电池能量密度、车辆能耗等要求逐渐趋于严格,并将其作为影响单车补贴金额的重要因素。
2022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2021年底公布的通知,国补政策正式终止,该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这标志着“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辆、纯电动车12600元/辆”的国家财政补贴正式退场。
退场前,国补已经历多次“退坡”:2016年,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截至2018年,不同续驶里程下,单辆纯电动乘用车补贴享受补贴均下降了约50%。2018年后,部分续驶里程较低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逐渐下降为零,其余车型也逐年下降,到2022年,续驶里程30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乘用车已不再享受补贴。
国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市场销量连年增长。从2009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294辆增长到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稳居全球第一。
——市场主体活力激发,自主品牌茁壮成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从约5100家跃升至23.94万家,增长47倍。截至2023年初,中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达60.58万家,比亚迪、小鹏、蔚来等自主品牌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许海东表示,国补代表了中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从‘十城千辆’工程在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试点推广,到补贴政策优化,加大对高续航、高质量、高安全性产品的倾斜,国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换道超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许海东看来,国补不仅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还助力新能源汽车“造得好”、产品“卖得好”、消费者“用得好”。“补贴提升了新能源汽车普及度和消费者接受度,加快了电池、电机等相关技术进步,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本身同步发展,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赛道,在产业和充电设施之间找到了‘先有鸡’和‘先有蛋’的平衡点。”许海东说。
补贴退场时机已成熟,对车企暂时性的冲击有限且可控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规模达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有人担心,车市能否适应国补“断奶”?
许海东解释,开年销售数据暂时遇冷的背后,有春节较早、去年底需求提前释放等多方面因素,不应完全归结为国补退出导致。“断奶”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阶段性的,进入“后国补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据分析,从入场到退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开始的投机性参与到带动有实力的企业全面进入再到补贴加速退出的过程中,取得了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效果。
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补贴退坡带来的负面影响,车企受到的冲击可控。
此外,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政策也为企业适应调整留出了时间。
2020年4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平缓退坡力度和节奏,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各主要车企均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纳入了财政补贴退坡带来的冲击因素,并提前在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部署了较充分的应对措施。此前,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补贴占比已经降至较低水平。2017年以来,补贴在当年畅销车型售价中的平均占比从35%降至10%以下,5年来下降近25个百分点。“国补退出是早就明确的,企业对此有准备。”许海东说。
2021年,补贴力度在2020年的基础上退坡20%,核定补贴车辆数量却比2020年增长近7倍,达到156.9万辆。许海东表示,近几年补贴逐步退坡过程中,市场销量爆发性增长,表明消费者已对新能源汽车充分认可,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退坡带来的冲击。“补贴降温,市场却在升温,说明退场的时机是恰当的。”许海东认为,从市场发育度、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者习惯等条件来看,补贴退场时机已经成熟。
“一方面,对特定产业的财政补贴多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及时退出。另一方面,从享受补贴的主体来看,随着补贴效应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消费者和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企业、车企的受益空间不断压缩,原材料价格却水涨船高,这也说明补贴到了该退出的时候。”许海东说。
多地发放消费券,新能源汽车消费利好仍在
国补退场后,各地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力度不减,有望发挥“送一程”的正向作用。
投放消费券——2月1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推出元宵购车消费券活动,凡个人在活动中参与商家购买新车,根据车价不同赠送消费券1500元-10000元不等。消费券可在海曙区内部分商场、餐饮等单位消费。河南省郑州市1月5日推出2023年汽车焕新季活动后,2月3日宣布将活动截止时间延长至3月10日,并在原5000万元基础上增发1亿元汽车消费券。此外,山东省、江苏省无锡市等地也积极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券,在区域内购置单辆纯电动新能源车可获3000元以上消费券。
刺激置换需求——1月29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2023年6月30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
业内人士指出,国补虽然退场,新能源汽车其他消费利好因素仍在,如牌照办理、车辆购置税、部分城市免于限行等方面优惠力度不减,地方政府补贴、厂家补贴、经销商促销亮点频出,仍对消费者有着强大吸引力。
需求端的政策支持有接续,供给端的企业反应如何?
短期内,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补贴退场影响,企业可能面临成本压力甚至市场洗牌。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以来,业内一些头部企业对旗下部分新能源车型指导价进行了上调。一些外资品牌逆势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以小鹏、蔚来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新势力”近日宣布降价,引发业内对新一轮价格战的担忧。
许海东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紧紧抓住消费者需求这一关键,继续在自主创新、质量控制、服务提升、产品出海、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抓住本轮行业重构契机,切实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等关切。同时,政府应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如完善锂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监测机制等。此外,许海东还建议,国补退出后,可在税收优惠和税制设计方面完善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政策,如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消费的税负比例、优化调整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等,寻求国家和行业的“双赢”。(记者 汪文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21日 第 11 版)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