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企加速出海寻求新增长曲线 多重运营挑战仍需关注赵丽颖把皇冠戴反
2023-11-10 00:26  浏览:40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电商、电动车、光伏、消费品等行业都诞生了诸多成功出海案例。例如,第一财经梳理后发现,5月开始电池新能源领域的出海布局迎来小高峰。整体来看,5月就共有约7个项目官宣即将落地海外。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企业高管、法务人士表示,中国车企出海存在“主动”和“被动”的成分。就“被动”部分而言,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外加终端下游客户加速出海,这就要求产业链的企业贴近终端市场,在出口目的地建立工厂,国内供应商近年来亦跟随车企出海。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当地用工,各国劳务情况的差别巨大;但整体而言,要寻求增长第二曲线,出海是行业的必经之路。

  TMF集团全球业务发展副总监王一佳日前对记者表示,出海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痛点即在于公司层面希望进行全球的总部上层管理,而全球各国的法律法规、税务细节、人力资源等要求都不尽相同。东南亚方向出海热度提升尤为明显,不过其中不少国家有着较重的地方保护色彩。

  新能源行业加速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的先锋目前无疑就是新能源产业链,东南亚、欧洲是主要目的地。

  例如,电解液企业龙蟠科技董事长石俊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服务全球的客户,在全球布局市场、布局工厂,将在东南亚建立第一个工厂。

  据记者了解,公司旗下新能源业务主要涵盖锂电和氢能两大板块。其中,锂电业务主要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镍三元前驱体及电池级碳酸锂冶炼业务。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面对电解液行业产能过剩与盈利能力下降的现状,未来相关企业将需要从拓展高端产品产能、全球化等多方面应对产能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龙蟠是国内磷酸铁锂企业中,第一家走出国门、在海外设厂的企业,今年在印度尼西亚设立了锂源(印尼)新能源有限公司,预计投产后将具备12万吨的磷酸铁锂年产能。6月,公司将规划成立龙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主要意在跟随终端企业客户(电池企业、电动车企业)出海。

  出海是5月我国电池新能源领域项目投资的主旋律。SMM的研究显示,从电池项目来看,5月海外新宣布项目共有3个,其中,戴森公司计划在新加坡首设电池工厂,生产具有专利技术的戴森电池,用于戴森开发的新产品;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选择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作为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为MG(名爵)品牌的电动汽车生产电池;派能科技将与意大利公司Energy共同投资建立其海外首座储能工厂,用于制造派能科技储能产品。

  出海主动、被动因素并存

  充电桩企业挚达科技董秘蒋宇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车企出海存在“主动”和“被动”的成分。之所以说“被动”,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外加终端下游客户加速出海,这就要求产业链的企业贴近终端市场,在出口目的地建立工厂;就“主动”出海的部分来说,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利润率是主因,这和中国本地市场的“内卷”“价格战”密切相关。

  目前,下游车企的激烈竞争也间接导致上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种竞争包括价格的竞赛、技术的竞赛以及资本的竞赛。以十年的周期来看,在各个关键节点资金储备充分的企业,最终都得以生存下来。行业完成充分整合后,剩下的几个巨头不断刷新竞争,车企之间的‘价格战’主导了2023年上半年,因而下游的压力在不断传导至上游。”蒋宇骁称。

  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企业的销售量的增幅可能远超销售额的增幅,这与激烈的价格战息息相关。“因而对于产业链的国内市场细分龙头而言,剩下的无疑就只剩下‘干价格’和‘干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企业就必须往海外走。”他称。

  目前,以国内车企和供应商为例,它们将主要目标市场锚定在欧洲和东南亚。前者对电动车、ESG的接受程度最高,且地缘政治环境相对和缓;后者则是全球重要汽车市场,整体市场稳步上升、新能源加速渗透、区域集中度高而且劳动力年轻、成本低;此外,中东市场也备受关注,由于中东不缺资金但缺制造业,因此政府有强大的招商动力,希望将制造业留在本地;就美国市场而言,尽管市场规模巨大且电动车渗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前景,但鉴于地缘政治的顾虑,目前多数中国企业仍持观望态度。

  2022年,中国汽车企业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出口量已经超越日本。今年前4个月,出口量最大的就是国产特斯拉,而后则是上汽国际,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等国产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也日渐受到欢迎,品牌接受度不断提升。相比之下,“造车新势力”并不具有优势。

  蒋宇骁对记者表示,能在欧洲市场立足才是中国车企证明实力的终极“试金石”。而若要大力拓展欧洲市场,车企的品牌力至关重要,这也是欧洲市场最为看重的,也是与东南亚市场的最大不同之处。

  需应对税务、人力、文化等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各国的法律法规、税务细节、人力资源等要求都不尽相同,

  金杜律师事务所此前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出海有三种常见的形式:绿地投资、并购当地企业以及设立项目。这些形式均会涉及三种常见用工方式:外派员工、直接雇佣、第三方雇佣。就挑战而言,以工时薪酬管理为例,这方面的管理要点主要涉及——最低工资、同工同酬和加班的管理问题。在同工同酬这点上,需要强调对女性员工的管理。在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在雇用员工超过200人的公司中,女性员工有权要求公司告知确定薪酬的标准和程序,以及公布同样岗位上男性员工薪酬的中位数。此外,各国对加班的法律法规政策也有很大差别,值得关注。

  根据TMF发布的《2023年全球商业复杂性指数》,传统营商复杂性较高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等。王一佳对记者表示,法国营商环境的主要痛点主要包含几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语言,法国企业和相关方对于使用法语的诉求较高,商务沟通、报表文件等均要求法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门槛。另一方面,法国日益提高了对于ESG信披的要求,在性别平等、残障人士比例、高管薪酬等方面都有一定限制等;巴西地方保护色彩也较为浓厚,例如每个外资投资的公司在公司股东、董事等高管中必须要委任一个巴西当地人作为税务代表,否则无法缴税,整体复杂性较高。

  热门的出海目的地东南亚亦有着较重的地方保护色彩。王一佳告诉记者,以印尼为例,从表面上来看印尼对外非常友好,但实际上对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要求较高,必须要注册2个月内实缴80万美元,并且在实操过程中,无论是税务报税还是人力资源发薪,均需要当地董事签署,因此如果抱着试水的心态,可能会在运营过程中才能逐步发现暴露出来的问题。

  就亚洲的另一大新兴经济体印度而言,整体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投资难度更高,如果中国企业需要在印度设立公司,均需要向印度央行额外备案,因此审批难度颇大。

  从整体趋势来看,不同行业对于国家的选择有所不同。据记者了解,以头部能源企业为例,它们整体都比较重视欧美市场,这些市场需要做较长时间的铺垫,所以有不少企业可能会以名义雇主、独立承包商的形式在欧洲经营一段时间,等到真正进行企业布局时,往往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业务布局,因此整体经营框架的搭建会更加顺利;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近两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设厂热潮兴起,但形式上看以并购为主。

发表评论
0评